在中國制造業波瀾壯闊的轉型圖景中,“大國工匠”四個字,重若千鈞。它并非與生俱來的桂冠,而是在時代的熔爐里,由個人的汗水、企業的沃土與國家的期許共同鍛打的勛章。法士特集團——這家中國重型汽車變速器領域的領軍企業,正是孕育這類勛章的沃土之一。而蔡嶸,從一名高考落榜生到走進清華大學深造的大國工匠培育對象,她的成長軌跡,便是一部微觀而深邃的“大國工匠”養成史詩,映照著中國產業工人從“工”到“匠”再到“師”的蛻變之路。
扎根一線的深度修煉與技藝升華
2007年夏天的“至暗時刻”,為蔡嶸的故事設定了一個充滿張力的起點。高考落榜,前途迷茫,蔡嶸站到了決定未來命運的十字路口,正是這次的選擇,為她的人生埋下了第一顆工匠的種子。“這是你最后一次上學了,上成什么樣就看你自己的了。”母親的這句話,與其說是壓力,不如說是點燃了她內心不甘人后的火焰。在西安技師學院,她“把技校當高中讀”,用四年如一日的班級第一和兩次技術比武的經歷,完成了第一次覺醒:人生的賽道不止一條,技能,同樣可以點亮非凡人生。
與此同時,步入新世紀的法士特,正處在中國汽車工業高速發展與激烈競爭的關鍵時期。自主創新、突破核心技術瓶頸,成為企業生存與發展的生命線。這片渴望技術、崇尚實干的熱土,正等待著有準備的人。2010年底的那場招聘,仿佛是命運的安排。只因招聘人員一句“電氣維修專業有參加過比賽的學生”,蔡嶸遞上了一份簡歷。這一刻,個人的執著追求與企業的求賢若渴,完成了歷史性的接軌。父親“人可以沒有學歷,但是不能沒有技術”的叮囑,成為她踏入法士特機修車間時最樸素而堅定的信仰。
初入車間,面對被拆成零部件的機床,蔡嶸感到的是敬畏與困惑。“這得是多厲害的人才能完成的任務?”的疑問,正是她工匠之路的起點。她的修行,從“給數控車床安裝照明燈”這樣最基礎的工作開始。
然而,蔡嶸的過人之處在于她從不滿足于“接個線就對了”。她敏銳地發現,學校理論與車間實踐之間存在巨大的鴻溝。為了跨越這道鴻溝,她主動選擇了車間里“最臟最累”的活——大修拆解。當別人不解一個女娃為何要自討苦吃時,她默默承受著指甲縫里“洗不干凈的黑油”。這黑油,是她主動深入技術腹地的軍功章,是她理解機床構造、摸清電氣元件位置的“地圖”。這段經歷生動地詮釋了:工匠的成長,沒有捷徑,唯有沉潛下去,與最基礎、最艱苦的工作“肉搏”,方能“格物致知”,掌握技術的真諦。
她的修行不止于動手。白天拆解記錄,晚上研讀說明書,將晦澀的理論與鮮活的實踐反復印證。當面對全英文的臺灣友嘉加工中心說明書時,她沒有退縮,用一個單詞一個單詞的“笨辦法”攻克了語言關。這種主動學習、持續充電的能力,讓她從維修普通機床,到成功攻克技術含量更高的加工中心,實現了能力的第一次跨越。
這一時期,蔡嶸的成長與法士特的技術升級同頻共振。企業從維修普通機床轉向更多數控機床和加工中心,對維修工的知識結構提出了更高要求。蔡嶸“不學習數控知識就會落伍”的危機感,促使她自購書籍,利用工作間隙“充電”,讓她個人成長的驅動力,完美契合了企業產業升級的內在需求。
賽場上的突破與升華
如果說車間是日常修煉的“靜修場”,那么技能大賽就是檢驗修為、突破瓶頸的“試劍石”。2016年,蔡嶸迎來了她的機會。備賽的過程,是另一種形式的艱苦修行。一邊是嗷嗷待哺的兩歲幼兒,一邊是浩如煙海的專業理論和生疏的實操技能。她展現了驚人的意志力,“與高溫蚊子為伴”練習實操,深夜背誦五本教材的理論題。
然而,首次參加第七屆數控大賽的失利,對她而言是一次寶貴的“頓悟”。當她發現故障排查涉及修改梯形圖和參數,而自己對此一無所知時,才意識到技術世界的深邃遠超想象。這次失利沒有擊垮她,反而激發了她的探究欲。“以賽促學、以賽促干”,她將賽場上學到的關于G/F信號等新知識,立刻應用到日常維修中,大大提升了維修效率。她主動在試驗臺上設置各種參數和指令,模擬故障,從“知其然”邁向“知其所以然”。這種從實踐中發現問題,通過學習和研究解決問題,再反哺實踐的能力,正是工匠向專家蛻變的關鍵。
2017年,“蔡嶸技能大師工作室”(勞模創新工作室)成立。這不僅是她個人的榮譽,更是法士特高技能人才培育體系中的重要一環。她將個人經驗系統化,編寫《數控設備電氣調試與維修》等行業標準教材,建立“理論授課+實操演練+項目攻關”三維培訓體系。工作室取得了37項技術革新成果,8項國家專利,年均培養技能人才超500人次,更帶出了7名高級技師、21名技師的優秀團隊。她受聘為“工匠導師”,將人才培養從企業延伸至職業院校,實現了“工匠精神”的代際傳遞,為法士特乃至整個行業注入了源源不斷的新生力量。
2018年,她與王黎洲師傅組隊,憑借她精通的激光干涉儀技術和團隊的默契配合,一路從省賽第一名走到國賽二等獎。她的成功,不僅是個人技術的勝利,更是團隊協作和資源共享的成果,體現了法士特技術傳承和人才梯隊建設的成效。面對同事“為何你總能拿獎”的疑問,她的回答擲地有聲:“盡人事”,就是“盡自己100%的努力”。這種主動作為、全力以赴的態度,是工匠精神最動人的注腳。
榮譽接踵而至,但蔡嶸并未止步。她主導完成了“普通花鍵磨床數控化改造”、“電主軸自主維修”等關鍵技術突破,其自主研發的“護套線快速剝線器”填補了行業專用工具空白。當研究院因復雜夾具控制系統求助時,她創造性利用系統自帶位置開關,完美解決了多夾頭順序控制難題,從“保障生產”的維修工,蛻變為“驅動創新”的技術攻關者。她建立的“球桿儀應用項目”和設備損耗數據庫,將數據驅動思維引入傳統維修領域,展現了現代工匠與智能制造深度融合的新特質。
時代賦能與面向未來的新使命
2024年,作為大國工匠培育對象走進清華大學,是蔡嶸人生中最具象征意義的節點。那個曾經的高考落榜生,如今步入了中國最高學府。初入清華的“懵”與“忐忑”,是面對更廣闊知識世界的本能反應。但她很快便以一貫的堅韌融入其中,“不懂就問”,在交流碰撞中開闊視野。
這一刻,她個人的夢想與國家的戰略緊密相連。國家搭建“大國工匠”培育平臺,選派優秀產業工人進入頂尖學府深造,正是為了打破學歷與能力的壁壘,培養既能扎根一線又能仰望星空的復合型領軍人才。蔡嶸的清華之旅,不再僅僅是為了個人技能的提升,更是為了承載更大的使命:將一線的豐富實踐與前沿的理論知識融合,未來在法士特乃至中國智能制造的戰線上,發揮更大的引領作用。
蔡嶸的“大國工匠”養成記,是一部個人奮斗史,更是一部企業與時代的發展史。其扎根設備維修一線,用14年堅守生動詮釋了“擇一事終一生”的工匠情懷。從入職以來,她先后累計完成設備大修800余臺次,成功攻克600多項技術難題,牽頭恢復老舊機床改造及功能升級30余臺。她創新運用雷尼紹激光干涉儀為400多臺設備“把脈問診”精度補償,構建起了企業設備預防性維修體系,大幅降低了關鍵設備故障率,成為企業設備穩定運行的“定海神針”。
從機修車間的油污到人民大會堂的莊嚴,從技校的課桌到清華的講堂,蔡嶸用她洗不凈油污的雙手,為自己、為企業、也為這個時代,寫下了一部關于技能、奮斗與價值的壯麗詩篇。
-
“三慶”獻辭 | 風雨兼程 再創輝煌
2025-10-01
-
省工信廳韓宏琪廳長調研法士特
2025-10-17
-
法士特智能制動公司成功入選工信部“卓越級智能工廠”
2025-10-15
-
武漢理工大學黨委書記孟芳兵訪問法士特
2025-10-11
-
法士特傳達全省安全生產和秋冬季森林草原防滅火視頻會議精神
2025-09-29
-
法士特集團舉辦2025年黨務知識暨黨員發展對象培訓班
2025-09-29
